2月10日晚十点,国际创意工作室LINE FRIENDS成都远洋太古里店闭店,这也意味着继南京、杭州、上海等地之后,LINE FRIENDS在中国大陆市场最后一家线下门店闭店。
▲LINE FRIENDS成都远洋太古里店已停业
据了解,LINE FRIENDS成立于2011年,起源于移动通讯软件“LINE”的表情包,最早以贴纸角色在韩国诞生,由布朗熊(BROWN)、可妮兔(CONY)、莎莉鸡(SALLY)在内的11位成员组成。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布朗熊。
那么,曾经风靡一时的LINE FRIENDS为何会闭店?IP文化如何能实现长久效应?“韩流”又将迎来怎样的风口?带着问题,红星新闻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追因:
消费者:周边更新慢、价格贵、IP吸引力下降
资料显示,LINE FRIENDS自2015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相继在上海淮海路、成都远洋太古里、杭州湖滨银泰in77等热门商圈开店。据统计,该品牌中国运营的门店有12家。
然而,近两年内,这一品牌热度却开始走下坡路。2020年初,杭州湖滨银泰的LINE FRIENDS撤店关闭;去年5月,上海淮海路的LINE FRIENDS停止营业;去年11月,南京店LINE FRIENDS闭门歇业……2月28日,记者来到LINE FRIENDS(成都远洋太古里店),发现以往放在门口的布朗熊和可妮兔也已经被搬移。
▲LINE FRIENDS成都远洋太古里店已停业
面对LINE FRIENDS的关店潮,消费者如何看待?记者在微博超话#LINE FRIENDS#里,联系到一些网友。“线下店的东西确实太贵了,小挂件都要49元。其实我现在还很喜欢布朗熊,但不会再买周边了。”一位设计美学博主告诉记者。“而且周边的更新速度慢,新品创意也不强。感觉就是加个图案,变个样子,很难吸引到消费者。”另一位网友说。
除了商品价格高、更新慢以外,LINE FRIENDS的IP形象还面临“破圈”难题。“我高中那会儿因为追韩国组合,他们都在用Line。我就跟风下了软件,用它的表情包,当时特别喜欢莎莉鸡,觉得很可爱。”一位曾在韩国留学的女生说。但是,随着国内的IP越来越多,“像莎莉鸡这样的软萌形象太多了,渐渐就没有那么喜欢了。现在的小蓝人、小刘鸭表情包也很萌。”
然而,LINE FRIENDS面临的竞争压力不止在于国内市场的崛起。“我更喜欢韩国另一个IP,kakao friends。他家的周边设计比Line好看,而且相比Line来说,kakao家的IP也更有人气。之前在韩国的时候就看到kakao的线下店人特别多。”另一位曾在韩国留学的女生说。
调整:
未来将以线上零售为主,线下店更偏向于互动体验
面对这些问题,未来LINE FRIENDS的经营模式会有哪些改变?记者留意到线下店虽不再营业,但淘宝、天猫等平台的旗舰店仍处于正常营业中。
▲淘宝上LINE FRIENDS旗舰店的商品截图
在问及关店原因时,淘宝店客服表示,“因LINE FRIENDS整体战略布局需要,未来LINE FRIENDS将全面开展数字化战略布局,发展以内容为核心的数字资产。”该客服补充称,线下体验模式将不再以线下门店为主,转而向主题空间授权及与商业地产合作的快闪店模式发展,并将不断探索、革新,开发出多种形式的线下互动体验,给粉丝们呈现出更多惊喜。
▲淘宝客服截图
至于线下体验店什么时候开始投用,在成都会有吗?该客服表示暂未收到通知。“但我们在线上会持续推出一些新品,最近的minini系列很受欢迎。”据他所说,这个商品的消费群体主要是宝妈人群,销售量突破上千。
据了解,未来LINE FRIENDS的重点方向还将涉及母婴市场。“LINE FRIENDS和优衣库的联名款短袖就很不错,一件79元。我当时还买了两套亲子装。如果之后还有新品,也会考虑购买的。”宝妈黄女士告诉记者。
解读:
韩流“遇冷”与消费文化生态的改变息息相关
LINE FRIENDS在中国大陆市场全部闭店,是不是韩流逐渐消退的一个信号?早在之前韩国其他潮牌也出现过闭店情况。据报道,截至目前,韩妆品牌悦诗风吟在中国的门店缩水了近80%,由高峰期时的800多家骤减至140家左右。而爱茉莉太平洋集团旗下另一个美妆品牌伊蒂之屋(Etude House),在2021年3月彻底关闭了在中国市场的所有线下门店。针对这一现象,在北京外国语大学韩语系讲师任翔看来,这与国内消费文化生态的改变息息相关。
以表情包“出圈”的LINE FRIENDS,在潮流文化的追赶上很难做出反应。“首先,潮流文化本身演变的速度太快,尤其是表情包这种‘新潮用语’,使用周期短,也很容易被取代。其次,LINE FRIENDS的IP形象没法长时间和国内消费群体达成情感共鸣。”
对此,任翔解释称,“文化的走向很难掌控。LINE FRIENDS推出的萌文化,之后还可以演变成呆萌、丧萌、蠢萌等形象。而这些在国内的IP设计中,也看到了不少的同类竞争品。”他强调,在这一竞争过程中,若韩国企业没法敏锐捕捉到当下的时髦元素,消费者的选择可能会更倾向于国潮。
此外,在他看来,“主动破圈”也是韩流潮牌寻求发展的另一条路径。“这就需要开发者更专注于产品迭代。也就是说,既要关注文化潮流的变化,也要勇于推出全新的设计。”
北京外国语大学韩语系副教授周晓蕾补充称,韩国文化的流行趋势其实很难预测,“但根据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Kotra)北京贸易馆的数据来看,预计今年内食品、美容等相关产品将会成为消费领域的主流。”
红星新闻记者 郑然 黄盼盼 摄影报道
编辑 谭王雨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