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THECAPITAL
中国AI企业,正逐步找到商业化落地之道。
本文共3859字,约5.2分钟
作者 | 艾希 编辑 | 吾人
来源 | 融中财经
(ID:thecapital)
人工智能的话题经久不衰,“AI四小龙”的上市消息也总能在市场上引起轰动。
5月16日晚,据上交所网站显示,根据《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第三十条的相关规定,恢复旷视科技有限公司发行注册程序。
将时间拉回到2011年,是旷视科技启航的时间。清华姚班毕业的印奇、唐文斌、杨沐从自己擅长的视觉技术出发,创立了旷视科技。
随着之后的快速发展,旷视科技被认为是“AI四小龙”之一。其中,旷视科技成立时间最早,作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踏上人工智能快车道,获得一批知名机构支持。
如今,商汤科技越过至暗时刻成功上市、云从科技也于今日开启申购,即将赶到A股、旷视科技IPO再出发,中国AI企业正迎来一波上市潮。公众也同样期待,上市之后,这些中国AI企业将如何逆袭?
1
“天才团队”创业,杀入万亿市场
许久未露面的印奇,带领旷视科技带来了新的消息。
在业界,印奇并不普通,28岁就登上福布斯青年领袖科技企业榜首,三位清华姚班好友创业的故事也为旷视科技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
时至今日,旷视科技已经形成了一支由世界级科学家领导的强大研发团队。旷视首席科学家、研究院院长孙剑博士曾是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研究院的首席研究员,在计算机视觉及深度学习领域的开创性工作获得了数十项世界级奖项,被广泛认为是该领域最权威的科学家之一。孙剑博士全面负责旷视科技的技术研发,带领旷视研究院研发了包括移动端高效卷积神经网络ShuffleNet、开源深度学习框架旷视天元MegEngine、AI生产力平台Brain++等多项创新技术。
截至2021年6月30日,公司的研发团队由1,400多名科学家、算法工程师、开发及设计人员组成,并在北京、上海、南京、成都等地设有研发中心。
除研发人才外,公司还招募了大批在产品研发、销售、管理、供应链及金融等方面的资深专家人才,他们均来自于各行业领域顶尖的公司,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AI人才与行业人才在专业能力和行业经验上形成强有力的互补,从而帮助旷视更好地实现技术产品的创新和解决方案的落地。
作为聚焦物联网场景的人工智能公司,AI能力是旷视的核心能力,旷视将其注入到物联网场景中,并打造了软硬一体化的产品体系。比如,在消费物联网业务板块,旷视依托AI光感知系统“一体化协同”设计方法,研发出AI光学屏下指纹模组;在城市物联网板块,旷视自主研发了智慧城市操作系统“昆仑”和关注城市微单元的智慧建筑操作系统“盘古”,以及包括智能网络摄像机、测温摄像机及视频智能一体机、智能分析盒、智能存算一体机等在内的硬件产品,建立了AIoT软硬一体化产品体系;在供应链物联网板块,旷视推出了以智慧物流操作系统“河图”为核心,涵盖AMR(自主移动机器人)、SLAM导航叉车、智能圆盘播种机、人工智能堆垛机等多款智慧物流硬件产品在内的AIoT软硬一体化产品体系。
据招股书显示,目前旷视科技营收的来源主要分为消费物联网、城市物联网和供应链物联网三部分。报告期内,消费物联网解决方案业务呈现稳健发展态势,2017年-2020年,消费物联网业务营收合计超过10亿元;城市物联网解决方案业务2017至2020年营收增长率为477.38%;供应链物联网解决方案是旷视科技落地新业务,报告期内该业务发展态势良好,增长潜力迅速释放,2020年营收已达2.2亿元,2018至2020年供应链物联网解决方案营收增长率为373.39%。
2
上市“休止符”终被揭下
2012年,旷视科技的首个人脸识别云平台“Face++”面世,并获得当年创业黑马大赛年度总决赛冠军,由此进入了投资人的视野。
在这场比赛中,360创始人、知名天使投资人周鸿祎极力支持旷视团队,并“怂恿”其他四位评委将票一起投给旷视团队。为何力挺旷视?周鸿祎表示,“你可以有缺点,你可以不完美,你可以不知道怎么赚钱,但你一定要有创新,一定要敢于做别人想都不敢想、做都不敢做的事”,在旷视团队身上,他看到了敢想敢做的特质。
此后,大热的赛道、过硬的技术实力、天才创始团队和烧钱的属性,让旷视科技完成了一轮又一轮融资。作为国内最早一批投身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创业公司,旷视科技飞速成长。
天眼查显示,上市前,旷视科技已经进行了七轮融资,投资阵容十分豪华,包括创新工场、联想创投、蚂蚁集团、中银投资等知名机构,交易金额超过13亿美元。
2019年初,旷视科技就曾展开上市计划,但是由于外力因素,上市计划被迫搁浅。之后,又被美国商务部列入“黑名单”、遭遇疫情,最初上市之路并不顺利。实际上,不止旷视科技,“AI四小龙”们在上市方面都曾面临诸多压力。
直到2021年3月,旷视科技科创板IPO申请获得受理,9月过会。就在众人以为年底会传来上市捷报时,旷视科技却迟迟没有动作,反而在2022年3月31日,因财务资料过期而中止注册。
这次旷视科技被恢复发行注册程序,就意味着其上市之日即将来临。
据招股书,本次上市旷视科技拟募资60.18亿元,资金将用于基础研发中心建设项目、AI视觉物联网解决方案及产品开发与升级项目、智能机器人研发与升级建设项目、传感器研究与设计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3
中国AI企业,拨云见日
回归基本面,之所以一直以来IPO之路坎坷不断,与其长期亏损、尚未实现盈利离不开关系。
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旷视科技营业收入分别为8.54亿元、12.60亿元、13.91亿元、6.69亿元,由于公司成立以来开展了多系列的优先股融资,优先股公允价值持续上升,但公司账面的优先股在本次上市后将全部转为普通股,届时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影响将会消除,因此,扣非后的净亏损分别为5.65亿元、12.49亿元、15.47亿元和9.39亿元。
在人工智能领域,旷视科技与商汤科技、依图科技、云从科技被并称为“AI四小龙”。它们都面临着同样的难题——深陷亏损泥潭。究其原因,作为AI企业,研发是一项必要投入,决定了企业未来的技术领先性和市场前景。
2018年至2020年,旷视科技研发费用分别为6.06亿元、10.35亿元和9.99亿元,占同期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70.94%、82.15%和71.87%。
商汤科技财报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其研发开支分别为8.49亿元、19.16亿元、24.54亿元和17.72亿元,分别占营收的45.9%、63.3%、71.3%和107.3%,合计研发支出达69.9亿元。
云从科技方面,2018年至2020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1.48亿元、4.54亿元和5.78亿元,占各期营收比例分别为30.61%、56.25%和76.59%。
虽然营收和规模远不及商汤、旷视,但依图科技也需要投入大量研发。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其研发费用分别为1.01亿元、2.91亿元、6.57亿元与3.81亿元,占各期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146.94%、95.77%、91.69%与100.10%。
高技术壁垒的赛道和天才的光环曾帮助四小龙在融资上打开局面,但面对未来巨大的资金需求,“AI四小龙”又一齐将目光投向二级市场。
这四家企业均走上过IPO之路,都走得十分不易。
目前,“AI四小龙”集体被美国财政部列入“投资黑名单”,让它们陷入至暗时刻。商汤科技还不得不在上市之际被迫调整计划。
不过,无论外部如何打压,都已无法打压中国硬科技企业崛起之势。2021年12月30日,商汤科技港股IPO,上市三日累涨近80%,还成为了2022年第一支翻倍的股票,极大地提振了士气。此外,云从科技也已经来到上市倒计时,在5月18日申购,发行价为15.37元,拟定于5月底登陆科创板上市。虽然依图科技的科创板IPO之路在去年6月30日终止,但也有消息称公司将选择赴港上市。
旷视科技恢复发行注册程序,更是向市场释放了好的信号,来到了越过谷底,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时刻。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之所以能克服困难,也在于AI企业们在投入大量研发与资金之后,逐步找到了商业化落地的适用场景。比如,旷视科技以AIoT为战略方向,不断深耕三大赛道,并实现多个行业内的标杆项目的落地。在消费物联网领域,以SaaS产品的形式服务全球开发者及企业用户,为其提供数十种AI能力。并与多家头部智能手机厂商等消费电子领域客户开展合作,累计为数亿台智能手机提供设备安全和计算摄影解决方案。在城市物联网领域,基于覆盖云边端的算法、软件、硬件能力,旷视的城市物联网解决方案正应用于百余座国内城市、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在供应链物联网领域,公司已向鞋服、医药、智能制造、零售电商等多个行业的客户提供了仓库、工场及零售店的智能化升级改造。目前,已落地案例诸如徐福记智造工厂、梦燕自动化物流中心、国控广州自动化物流中心、金隅智造工场、海淀城市大脑等,旷视帮助客户提供实际价值,实现降本增效。
此外,商汤科技也已经在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展开业务。其推出的“绝影”智能汽车平台,也在2021年新签约了超过30家车企客户;云从科技已经服务于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政法、学校、景区等多类型应用场景、与超过100家金融机构、上百座明用枢纽机场展开合作。
虽然“AI四小龙”们尚在亏损当中,但研发是保持技术优势和竞争力的前提,造成的亏损也只是暂时的。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长期主义下,企业的技术领先性和运行逻辑。
对于AI企业来说,上市远不是终点。争夺”AI第一股“的称号已经成为过去式,谁能率先扭亏为盈成为新的竞速点。过去,AI企业们的上市之路多被形容为“流血上市”,这也是多方关注的焦点。但是,随着“AI四小龙”们都逐步克服困难,可以看出市场关注的永远不止眼前的利益,还有AI技术为行业带来的长远价值。随着AI企业上市潮来临,在二级市场的助力下,诸如旷视科技这类的AI企业从“流血”到“止血”,再到“自己造血”,只是时间问题。AI值得更多期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