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IT >

世界快报:桩孔里的小发明

时间:2022-08-08 22:45:21       来源:腾讯网

看着桩基检测报告中清一色的Ⅰ类桩,四公局赤峰市中环路快速化改造工程项目总工陈斌欣慰地笑道:“真是多亏了这个宝贝‘疙瘩’。”两个月前,灌桩工作还是个公认的又苦又难的差事,随着一个“小玩意儿”的创新研制,情况发生了转变。

赤峰市中环路快速化改造工程总长约4.6公里,共有桥梁2座、闭合框架2处、咬合桩防护1.1公里,其余段落均为市政道路及配套排水管网工程。项目桩基数量较多且地质复杂,为达到创优目标,桩基必须全部为Ⅰ类桩,桩基质量控制是项目重点管控的分项工程之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混凝土界面监测是灌桩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掌握如何测量混凝土界面位置,是技术员在现场操作的一大难题。

“混凝土界面监测对精准度要求如此之高,为什么不能实现精确的自动化呢?”技术部长陈秀明提出了悬在大家心头的问题。“是啊,这样用测绳不停去测,麻烦不说,还可能测不准,尤其是对于超过50米的桩,准确率更难保证。”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开孔的时候旋挖钻机上都有传感器,挖了多深、倾斜多少,一目了然。”团队的思路随着讨论声逐渐打开。

“传统测法问题多,我们可以自己发明一个混凝土界面监测装置。”陈斌听完大家的发言后总结道,“科技创新有新课题了。”

万事开头难。如果进行自动监测,怎么用机器代替人的触觉?陈秀明思索片刻后说:“由于现在手动测量一般是在测绳端头挂着吊锤,下放测绳的过程中感觉有明显阻力变化后确定混凝土面,传感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如何实现自动提拉呢?”如果也使用传感器的话,那两个传感器可能会因为逻辑不同而出现“打架”现象,团队成员刚舒展的眉头又皱了起来。

项目经理张德祥翻阅相关材料,找到一条思路打破了僵局:“我们可以将吊锤改成一种特殊材质的浮球,其密度小于混凝土密度且大于泥浆密度,这样浮球可以自然到达混凝土界面。在测绳上安装拉力及距离传感器,随着混凝土面上升,测绳拉力减小可以实现自动提拉,并能将灌注高度实时反馈在显示器上。”如此一来,既解决了如何确定混凝土界面的问题,又能够自动提拉并实时反馈。项目立刻开始进行拉力阈值试验,根据现场实际地质情况及泥浆比重反复进行试验得出数据,通过计算最终确定使用光敏树脂加钢珠的浮球材料。

包含实时传感系统和自动提拉能力的浮球成品到手后,大家迫不及待地拿到现场和人工测量进行对比。经过灌桩实践检验,浮球能直接反映出混凝土界面的实时位置,整个过程处于动态监测系统中,使得工程质量的掌控可视化大大增强,确实更胜一筹。

“灌桩的时候再也不用在孔边一直放测绳,手上的感觉变成了屏幕上准确的数字,就好像在桩孔内加了一双‘眼睛’,通过简单计算就能知道灌注过程中导管的实时埋深,太方便了。”享受着小发明带来的便利,技术员岳少阳喜笑颜开。

来源

交通建设报

四公局

欢迎转载 注明出处

关键词: 桩孔里的小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