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图虫
来源:21tech
作者:白杨
编辑:张伟贤
“在过去20多年中,得益于中国10亿网民基数,消费端推动了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但随着人口红利见顶、创新乏力、恶性竞争等问题凸显,监管力度一步步加大,目前增速已经显著放缓”,4月19日,奇安信董事长齐向东表示。
与此同时,随着全面数字化时代开启,互联网正从消费端向生产端、政府端攀升。但齐向东指出,消费互联网的神话不再适用于数字化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成为数字化产业的一员,而这些企业在借鉴早期互联网成功模式时,不约而同遇到了“五大魔咒”。
数字化产业“五大魔咒”
第一个“魔咒”是烧钱补贴圈用户的“圈地魔咒”。齐向东表示,早期处于流量红利时代的互联网产业获客成本和试错成本都比较低,跑马圈地的确可以扩大规模、抢地盘,然后再通过快速试错、快速迭代实现小步快跑。
而在数字化时代,B端获客成本很高,如果通过跑马圈地、让利等方式获客,会造成巨大的市场投入,导致研发资源不足,不利于企业长期良性发展。同时B端试错成本高,一旦出错就可能是重大损失,客户留存更无从谈起。
第二个“魔咒”是人员增速超过营收增速的“人效比魔咒”。To C企业一个产品面对的是海量用户,一旦产品研发成功就是“一本万利”,随着用户规模不断扩大,边际成本优势也更加凸显。因此,早期成功的互联网企业,普遍都拥有人口红利带来的很好的“人效比”增长曲线。
但到数字化时代,To B的竞争力源泉不是客户边际成本优势,而是组织能力。没有强大的组织能力,服务客户越多,会推动企业规模扩大,但有可能陷入人效比“死亡陷阱”。
第三个“魔咒”是照搬国外遭遇水土不服的“舶来魔咒”。互联网产业早期是从“舶来”模式发展起来的,每个成功的互联网企业,都或多或少“复制”学习了国外的成功模式,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但在数字化产业中,由于中外企业数字化程度的显著差异,将国外模式照搬到国内,可能会遇到严重的“水土不服。”
第四个是标准化产品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标品化魔咒”。互联网产业是靠标品化崛起的,一款产品可以适用于千万级甚至上亿用户。但在数字化产业中企业客户业务复杂,个性化强,很难实现“标品化”。为满足不同企业的不同功能需求,服务提供商要对产品进行定制开发,研发周期一般是9个月,这就造成一款产品的定制难、复用难。
第五个是升级迭代难、缺乏持续创新的“升级魔咒”。互联网产业中,过去升级迭代很容易,只要在服务提供端统一操作即可。数字化产业中,企业客户的网络架构、信息系统非常复杂,扩展、更换、新增产品或功能都比较繁琐,涉及到数据迁移、网络变更、算力扩容等多个环节,升级迭代难度指数级上升。这导致很多客户担心影响业务连续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宁可迁就落后系统,也不敢贸然升级或更换。
齐向东认为,这五大魔咒,既是互联网产业现阶段遇到的问题,更是整个数字化产业遇到的“绊脚石”。
靠平台化破局
至于如何打破上述“五大魔咒”,齐向东表示,通过研发平台的量产,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难题。
而齐向东之所以敢于给出这样的答案,也是因为过去几年,奇安信已经通过实践,尝到了平台化的甜头。
从2017年开始,奇安信开始逐步落地“平台化”战略。2019年,奇安信基本完成了“鲲鹏”、“诺亚”、“雷尔”、“锡安”四大研发平台;2021年3月,奇安信又推出“川陀”、“大禹”、“玄机”、“千星”新四大平台,形成八大平台研发矩阵。
对奇安信而言,随着主要研发平台的全面量产,“五大魔咒”也将被不断提升的平台效率所打破。
比如,通过鲲鹏平台的量产应用,同等规格性能下成本可降低一半,让边界安全系列产品的性价比实现倍增。同时,研发平台还加快了产品创新速度,极大降低试错成本,实现低成本获客和留存。
再比如,奇安信30多款终端产品,基于川陀平台的统一式量产,在保障低bug、高质量的前提下,成本可下降三分之二。
齐向东称,平台化是奇安信集团长期的战略,而该战略将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研发平台化,通过研发平台的成功量产,推动研发人员实现人效比40%左右的提升,为奇安信2022年的盈利打下基础;
第二步是产品平台化,通过实现安全产品协同与数据统一管理,全面提升产品竞争力,保持营收高增速;最后是能力平台化,通过适应安全行业整合化趋势,带领行业走向集中化,改变小规模、零散化、同质化的现状。
齐向东还透露,平台量产带来的收益,将不仅是奇安信,更是整个网络安全行业。接下来,奇安信将向生态伙伴全面开放研发平台,并将在今年的BCS大会上,公布详细的生态伙伴认证标准并开放平台接入申请通道。
编辑:卢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