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沪生
一份《2022国民专注力洞察报告》显示,当代人的连续专注时长,已经从2000年的12秒,下降到了8秒。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数据也显示,一个人每天面对屏幕至少150次,平均每6.5分钟看一次手机。
初见上述数据,想必大家都会有点吃惊: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专注时长已经和金鱼相差无几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得承认的现实是,在网络时代,专注力越来越像一种“稀缺品”。人们的时间与注意力被不断地切割,保持长久的关注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难得的品质。
但细细想来,这又并不那么奇怪。打开电脑和手机,微博、微信、短视频、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太多东西可以夺走我们的注意力,光是用手指在屏幕上划来划去,就可能用掉我们大半天的时间。
不过也有人说,注意力分散,就一定不是好事吗?这不也意味着,我们学习和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丰富?我们看的东西越多,不也能收获更多?
2020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1007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当下年轻人的学习途径多种多样,看教学视频(48.5%)是受访者使用最多的途径,然后是看书(47.0%)。受访者还在广泛利用平台和工具学习,如搜索引擎(39.5%)、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39.2%)、短视频(39.1%)、贴吧和兴趣社区(31.9%)等。
虽然学习的途径多了,但浮光掠影的浏览和专心致志的阅读、学习,还是有本质上的区别。正因为我们在每一个项目、每一个页面上停留的时间都比较短,所以我们往往还来不及建构起真正重要的意义,就匆匆赶往下一个目的地。这也就是我们每天似乎看了很多东西,但回想起来,却没有多少感悟的重要原因。
新华社发
同样是观看,同样是经由双眼,但看的对象和方法不同,效果就会大不相同。不管是微信、微博还是网络上的短视频,抓住人们的往往不是内容和思想,而是从中体现出来的感官刺激和娱乐价值。人们见了很多画面,画面的快速跳帧,思考留白却所剩无几了。“掩卷长思”这种传统的思考方式,在视觉化阅读的语境里,不太容易实现。
更重要的是,不管我们怎么看,从大小荧幕里传递出来的东西只能让我们被动接受。而真正的阅读、学习,应该是自由、自主的,我们可以对接收到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如此才能建立有质地的对话关系。而如今,虽然我们每天都沉浸在海量的信息之中,却缺少主动地取舍和过滤。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我们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因为我们总是忙不迭地被各类汹涌而来的信息牵着鼻子走,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自我。我们的注意力时长很短,却并不感到轻松;人们接触了很多信息,却并不感到充实。无奈,这更像信息的冲刷,而非咀嚼。
新华社发 刘建华 摄
因此,我们更要强调专注力的重要性。当我们在一件事情上集中精力,也就有了“自我关照”的可能,有了“自我提升”的途径。真正的阅读、学习应该是建立在自主、有意识、沉下心的基础上,这种能力是任何技术手段都无法给予的。它只存在于我们的专注的灵魂和思想之中,需要我们集中精神去寻找、探索。
热点视频推荐
更多内容
关注“光明时评”微信视频号
关注“光明日报”微信视频号
文字:沪生
图片:新华社等
朗诵:王茜
责编:张永群
编辑:吴亚琦 王远方
关键词: 当代人连续专注时长仅8秒 搜索引擎 微信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