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牌游戏又被称为纸牌游戏,属于桌面游戏的一种。近年来,融入“次元素”的卡牌在小学生中流行,甚至成为少年儿童的社交媒介。在耗费家长钱财的同时,也因其具备诱惑性易成瘾而引起社会担忧。
卡牌诱惑形成的心理,一是展示虚拟稀有的“成就”,也就是卡牌等级,有高阶卡牌的玩家比没高阶卡牌的玩家多了一种稀缺的东西,等级越高越显得稀缺;二是解锁经验,等级高获得更多好友拓展社交。集卡的参与者部分是花钱买现成,部分是绞尽脑汁倒腾转手卡,这就是规则制定者安排的两边“互惠互利”。
卡牌诱惑的经济驱动力,若想不花钱或者少花钱获得更高阶卡牌,就要多花时间通过算法和“补习”来获取,而愿意多花钱的人,则很快获得高阶卡牌,也就立马获得了开心。每笔交易获利的都是商家,这样三方就愉快地实现了交换。这也是互联网时期商业的通用原则,当你自以为是在消费商品时,你才是被消费的那个。
商家利用少年儿童心智尚在成长中的认知特点,直击其渴望“认同感”“成就感”“群落感”的痛点,通过卡牌展示诱惑,充分触发其“渴望获得,若求而不得,则锲而不舍”的心理机制,以牟取经济利益。
卡牌之所以能释放诱惑,本质上讲,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少年儿童的精神需求更应被看到。心理的满足得通过精神供给的方式来完成,而不是抢抓成长期认知漏洞来牟利。
破解卡牌诱惑宜疏不宜堵,通过高质量的精神供给来破解卡牌诱惑,在寓教于乐中满足少年儿童的精神需求。首先,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将德育、体育和美育的形式丰富起来,让少年儿童养成读书、观展、逛博物馆、运动及亲近大自然的习惯,让道德修养、身体素质、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成就感”不再仅依靠外界点赞式认同。其次,养成良好习惯的少年儿童的综合认知能力会随之提升,卡牌类游戏也就没有那么大诱惑力。少年儿童社交方式会随着其见识和认知的提升而丰富多样,通过兴趣爱好产生连接形成社交圈,真正的认同是能共同成长的吸引力。最后,关乎少年儿童精神供需应杜绝“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让给少年儿童提供高质量精神供给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文/广州日报评论员 李冀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莫伟浓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胡俊
关键词: 快评|卡牌诱惑背后的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