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叶菁)“喂你好,是xxx男士/女士吗?你有一笔欠债……”类似这样的网络诈骗事件每天都在上演,也许我们都曾被这样的电话骚扰过,幸运的是很多人可能躲过了,但仍然有不少人被骗,酿成悲剧。网络诈骗屡见不鲜,案件发生率不断上升,一些新型诈骗利用网络平台,“套路”不断升级、手段时常翻新,令人防不胜防。
运营商作为通信服务提供商,一直以来承担着被公众误解的压力,因此无论是从社会效益,还是从运营商自身考虑,打击网络诈骗行为都势在必行。为有效遏制网络诈骗案件的高发态势,运营商高度重视“反诈”工作,通过技术手段、公益广告、信息提醒、与公安等相关部门联手实施“断卡”行动等一系列举措开展“全民反诈”工作,取得显著效果。
事前宣传防诈
《人民日报》发表时评指出,“网络诈骗是可防性犯罪,事后打击不如事先防范,快破案不如不发案。”网络诈骗是可防性工作,需要事前做好防范,这是减少损失的最好办法。
为此,运营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一系列反诈宣传活动。
中国电信在其官方微博、微信、头条、抖音、快手等渠道发布各类提醒,同时成立爱心驿站,进学校、进社区、进敬老院做好充分的宣传,另外在营业厅开展小讲堂,让用户在办理手续时增强防诈知识。
中国移动打造了“1+4+N”反诈宣传模式,针对前来咨询、办理业务的客户,都赠送反诈小卡片,提醒客户切勿将身份信息、手机号卡、微信号、验证码等信息泄露给他人;同时聚焦城市、农村、校园3大场景,老年人、学生和农村居民等3类高危人群,将反诈宣传融入日常业务推广和宣传促销。
中国联通也在积极联合公安民警在街道办举办反诈宣传活动,提醒居民不要将个人资料、银行卡密码、手机短信验证码等信息透露给他人,发现疑似诈骗行为时要及时报警,同时耐心讲解网络诈骗案例,指导下载反诈APP,切实增强安全防范能力。
事中技术反诈
中国电信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部副总经理张侃指出,“反诈工作归根到底是属于技术对技术,是需要手段对手段的硬碰硬的真活,不只是要靠意识、认识的提升,必须要靠技术手段,真正的做到打击反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反诈常常是与犯罪“你追我赶”的科技较量。为此,中国电信从电话反诈、网络反诈、短信反诈、大数据反诈等方面着手,建立反诈系统能力。为保护个人隐私,中国电信还着力打造APP隐私安全检测差异化产品,通过移动互联网应用隐私合规风险检测与分析,深度挖掘隐私风险源头,帮助消费者快速、精准的发现和处置应用隐私风险。据了解,目前中国电信已经建立起超过300个反诈模型,已经入库的风险号码、风险数据已经达到10万个。
中国移动依托反诈综合治理平台,构建立体网络防线和预警体系。中国联通则是建立“二次实人认证”机制,排查清理高风险电话卡、物联网卡,规范端口短信、呼叫转移等重点业务,严把入网关,监测防范重点业务安全风险,强化日常运营调度,实现闭环处置,并推出了“一证通查”等便民服务。
事后协同打诈
当然,要守好市民“钱袋子”,单靠一方的力量远远不够,尤其是“断卡”行动,需要持续推进“运营商、警察、银行”协作,推动跨部门协同,形成联防联控格局。
此前,工信部会议就要求健全部省两级行业主管部门与公安机关协作配合机制,完善部、省、企协同的行业联动工作机制。据悉,中国电信开通了12381预警短信平台,配合96110劝阻电话的技术支撑,完成国家反诈中心AI外呼项目接入。“中国电信愿意把我们资源和反诈工作结合起来,包括网络资源、数据资源、云和算力资源、人力资源等。”张侃表示。
打击防范网络诈骗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长期性的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反诈的攻防对抗依然激烈,相关措施手段其实有的还不成熟,存在一些盲区和短板。因此,运营商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充实、优化、更新防诈、反诈武器库。
关键词: 宣传技术协同多措并举 运营商精准出拳织牢反诈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