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于斌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在互联网圈,有一些企业似乎陷入了一种怪圈,既做不大,也死不了。例如PC互联网时代的一些社区、社交产品,就是这样尴尬的存在。例如,与知乎、小红书虽一波三折,却顺势而为最终崛起相比,有一些草根江湖的气息的天涯、豆瓣,也正在走向“默默无闻”,而脉脉虽然定位略显高端,却也是其中的最落寞者之一。
据观察,与其它平台专注做某类产品、并保留了自己的核心价值所不同的是,脉脉似乎至今也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和商业化路径。因此也几经折腾,屡次改弦易辙。近日,脉脉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自我变革,宣称推出公司点评系统。此举确实令人耳目一新,甚至被网友调侃为,脉脉要做职场的“纪检委”。更有人形象地将其公司点评系统,视为是职场版的“大众点评”。
不过,职场不同于大众生活,靠职场人点评来选择就业公司的逻辑是否靠谱,尚值得考验。脉脉虽然试图用这种革新,来说服资本继续投资加码,但是外界的质疑之声,却不绝于耳。因此,也为脉脉是否能够获得资本的支持,用户是否买账等平添了很多变数。
幸存者的“幸”与“不幸”
Linkedin(领英)堪称职场社交的鼻祖。其模式在全球很多国家大行其道,因此也随之来到了超过4亿工作人口的中国。起初的领英中国,也是带着天大的梦想而来:编制一张基于职场社交关系的互联网络,然后通过广告、招聘等服务实现商业化变现。
只不过,唯美的梦想之下,结果却有些超乎其意料。早年的领英中国推出的“赤兔”,也早已于2019年7月底正式下线。而且,在职场社交这条赛道上,也不乏本土的玩家,甚至在模仿领英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创新。不过,除了目前的脉脉,还在继续上演最后的“倔强”外,天际网等职场社交平台几乎全部折戟,无一幸免。
据互联网专业人士分析,这一方面是因为职场社交除了一般的商务合作,很难找到对应的场景,尤其是商业化场景。另一方面,早年职场社交欠缺足够的市场教育。而且,基于职场维度的陌生人社交,并不像异性交友平台那种陌生社交,需求更加迫切与刚性。
因此,也导致了凡是试图从职场社交突破的平台,都很早就被市场淘汰,而脉脉之所以成为幸存者,也是因为其主打的社区,而非社交。尤其是其推出的匿名吐槽版块“职言”,更是在业内“久负盛名”。
只不过,多年过去,似乎职场人只有在脉脉匿名吐槽公司、老板、上司,才是他们在脉脉上的唯一乐趣。而在脉脉反复试错的过程中,其平台还算有一定规模的用户,也成为了其陪跑者。
据了解,脉脉围绕职场社交,可谓屡败屡战。早在2018年,脉脉就投入10亿元,“天梯计划”拓展覆盖行业,与各行业的1000 个合作伙伴进行深度合作。彼时,脉脉平台累积了超过5000万的高质量白领注册用户。
要知道,这一数据在2014年仅为80万。其初心是同时为企业与职场人双向赋能。不过最终,该计划却没有了下文。脉脉CEO林凡甚至这样形容脉脉的这次计划:自己花了10亿元成本买来的教训。
彼时的脉脉之所以能如此大刀阔斧,也是因为刚刚完成D轮2亿美元融资。不过,这距离林凡将其定义为失败,不过2年左右的时间,此后的脉脉,也鲜有融资消息。
无独有偶,脉脉曾经尝试职场内推的模式,来靠近商业化,但是也毫不例外的夭折了。侥幸的是,最终脉脉因为押宝匿名吐槽,让其出现了一线生机,那里更是大厂员工的聚集地。
例如,当有人爆料腾讯某游戏团队的年终奖逾百万,而有的人吐槽公司996的管理制度毫无人性等等时,总能引发一大波人的围观,脉脉也因此收割无数流量。
然而,匿名吐槽却是一把双刃剑。因为是匿名,用户不用过于担心言论责任的问题,所以里面的信息也是鱼龙混杂,让吃瓜群众难分真假。因此,脉脉也屡次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甚至官司缠身,经常与大厂对簿公堂。
要知道,那些名企大厂本来应该是脉脉的金主。可如今,却因为脉脉与其成为对立面,也让脉脉自食其果,离其商业化越来越远。尽管脉脉宣称其早年即实现了盈亏平衡,但是如今营收及利润几何,尚未可知。
俗话说,穷则思变,通过脉脉反复尝试新模式、新路线的动作来看,此时的脉脉显然十分焦虑。因此,如果说脉脉从一众职场社交平台中脱颖而出,成为鲜有的幸存者,是一种幸运。那么,其却在移动互联网发展最为迅猛的那几年,兜兜转转数年,一直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也堪称不幸。
狂发短信刷存在感的套路,不灵了
众所周知,发短信的营销模式,甚至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在如今手机短信只是用户用于接收运营商的服务信息、互联网平台注册的验证码以外,功能十分有限,打开率之低,可想而知。可即便如此,脉脉依然采用发短信的方式狂轰滥炸。很多网友也因此在互联网上吐槽,称不堪其扰。
例如,此前据“红星新闻”认证百家号报道,有用户发布微博表示,脉脉发来的短信中,包括“你的同行平均工资已经3w/5w”、“你有在XX公司的学妹想向你请教问题”、“XX公司对你感兴趣想跟你聊聊”等文案,涉嫌欺诈式营销,与钓鱼网站的营销套路如出一辙。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有些尚未注册脉脉的用户,也表示收到了此类的短信。
彼时,因为脉脉被告上法庭,而被判罚停止相关侵权行为,并公开道歉。不过,该媒体却表示,此后依然有人通过微博爆料,脉脉并未履行其承诺,继续在发类似短信。甚至已经卸载了脉脉的用户,脉脉同样会再次发送短信,试图“激活”用户。此类举动,显然会让很多用户强烈反感。
实际上,从脉脉创始人身上,可以看到浓浓的技术基因。据了解,林凡是搜狗前CTO,早年其服务一些搜索的业务,也与一般“程序员”的思维有所不同,通过脉脉的出现与不断优化迭代,也足以看出,林凡所代表的创始人团队,可以更全面的思考产品。
然而,作为一个内容社区,脉脉与知乎相比,显然欠缺深层次的内容,无论是其职场知识的严谨性,还是社区氛围的浮夸与负能量的充斥,都是其短期难以扭转的短板。更为致命的是,其唯一值得引以为傲的职言版块,也因为放大了员工内心的黑暗面,因此也让其难以甩掉“吐槽”、“八卦”的标签,因此,资本方在评估其价值的同时,也会综合考量其平台调性与发展空间。
据观察,也有媒体人坦言,对其将技术用错地方表示遗憾,认为技术本应为职场需求提供更高效率的服务,而不是靠一些侵犯用户隐私的“小伎俩”,去发展更多对脉脉并不感兴趣的用户。
实际上,因为违规收集用户信息,脉脉也多次踩踏红线。据报道,2020年10月,工信部网站就发布了关于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通报,脉脉也因为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被通告。
除了其在营销方面欠缺尺度外,可能更多人对于脉脉的质疑,是因为其作为一个职场社交平台,没有提供更多的附加价值,而是让企业的形象受损,让员工的负面能量爆发。那么,此番脉脉整装待发,试图从公司点评的角度去寻找突破,是否会重蹈昔日的覆辙?
脉脉真能值“千亿美金”吗?
尽管未上市之前,脉脉有权利对其营收、利润的实际状况讳莫如深。但是外界通过其用户体量、商业模式,也可以对其盈利能力窥见一斑。
要知道,即便是用户质量与脉脉并不在一个级别的知乎,也是苦苦支撑多年,才寻找到一条商业化之路,最终才成功登陆二级资本市场,但是如今市值也不过区区20亿美金。
早年,脉脉创始人林凡就透露称脉脉将于2019年上市,当时预想估值为100亿美元,但在次年脉脉被约谈后,上市计划搁浅至今。此后,创始人林凡也在面对媒体时表示,希望脉脉成为一家千亿美金估值的公司。不过,多年过去,脉脉似乎是值钱,却不赚钱的公司。
据企查查公布的相关信息显示,截至目前脉脉共经历过4次融资,总融资额达3亿美元。但其最近一次融资还停留在2018年,是由DST领投,IDG资本、晨兴资本和DCM三家老股东跟投。并且智联招聘也曾是脉脉的战略投资方。按照投资量级,最新估值也不过在10亿元左右徘徊。
脉脉对于流量追求的执念,一直没有放弃。但是,前有LinkedIn在华无功而返的教训,后有人人网以2000万美金的对价卖身的前车之鉴。通过内容获取流量的方式,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显然是过于缓慢的。然而,脉脉却走了前两者的老路,陷入流量思维无法自拔。
众所周知,即便在离钱最近的招聘领域,现在也早已是今非昔比,Boss直聘的新型招聘模式,早已碾压了传统的招聘平台,脉脉试图通过点评模式,在这个垂直赛道切开一道口子,显然也没有那么轻而易举。
结语
脉脉作为最早在职场社交赛道扎根的企业,也有着其曾经用户量高速增长的辉煌时刻。而且,面对大浪淘沙一般的市场竞争,脉脉也保持着强劲的生命力。而且,在其一波三折的发展过程中,脉脉也反复试图改变自己,例如,脉脉也曾一改过去那种“花名”的模式,将用户ID变成“唯一昵称”,鼓励用户更负责任的发言。脉脉也曾试图通过职场内推解决企业的招聘问题。
如今,兜兜转转多年之后,脉脉又开始推出新概念,试图通过点评的逻辑,为职场的招聘场景潜在的需求,提供解决方案。只是,通过多方面分析可以预见,这也并非是一条坦途。脉脉能否在新的市场激荡之下,再次拥有早年脱颖而出的那种幸运,恐怕难以料定。只是,在各种新型产品形态层出不穷的时代,留给脉脉再次试错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关键词: 改弦易辙讲故事的脉脉 资本会买账吗 脉脉 知乎 林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