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IT >

开闭幕式幕后航天人:冬奥会导演团队负责精彩,我们负责成败

时间:2022-02-16 09:09:13       来源:腾讯网

火箭院工作人员安装吊装设备。受访者供图

“昨天是第一场全流程排练,周三周五都还会排练,周日就是正式的演出了。”2月15日上午,在刚刚结束一场会议的工作间隙,张雯雯接受了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的采访。她所说的“演出”,指的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闭幕式。

2月4日,在北京冬奥主火炬点燃的一瞬间,张雯雯忍不住泪洒现场。“两年时间里,‘战友’们的辛苦和付出就像电影一样在脑海里一幕幕地飞过。”她描述当时的心情。

张雯雯所在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火箭院”)奥运专项办公室,承担了2022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舞台、空中设施、地面显示系统等多达11个项目的技术保障任务。“说得通俗一点,就是用技术把导演团队的创意变为现实。”她解释道。

除了技术保障,航天人带给冬奥的,还有首次用“航天模式”管理产业项目的创举,以及为国家发光发热的“航天精神”。张雯雯的朋友圈记录了冬奥倒计时的数字逐渐缩小,从上百到一百,再到几十,最后到五、四、三、二、一。现在,倒计时已经结束,而张雯雯们的冬奥时间,仍然在紧张和有序中进行着。

火箭院工作人员安装吊装设备。受访者供图

开闭幕式是“万万无一失”

说起即将到来的闭幕式,张雯雯用技术人特有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信心:“从整个闭幕式的流程和节目的编排来看,它不像开幕式有那么多次的大规模机械动作,相对来说风险也要小一些。”

动作,风险,这些都是火箭院奥运专项工作人员心头的关键字眼。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导演和演员团队负责的是精彩,而我们负责的是成败”。

作为航天人,与成败、风险打交道,不是什么稀罕事。但灯火璀璨的奥运开闭幕式,对于他们的挑战甚至可能要比发射火箭更大。“火箭发射如果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我们还可以延期,选择下一个时间窗口。但奥运开闭幕式没法延期,而且也只有一次性的展示机会,所以压力还是非常大的。发射火箭的要求是万无一失,开幕式的要求则是‘万万无一失’。”张雯雯告诉贝壳财经记者。

北京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万人一杆枪”的执行力曾让全世界叹为观止。而今年的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没有采用 “人海战术”,参演人数仅为2008年奥运会时的20%。大量技术元素运用,带来满满科技感的同时,也让负责技术实现的火箭院奥运专项工作人员要面临的风险点大大增加了。

以舞台为例,国家体育场“鸟巢”主舞台本身就是一块巨型LED屏幕,面积达到10552平方米,由超过4万块的LED模块组成。这些屏幕高分辨率、高刷新率、防水、防雪、防冻等特性,也让保障维护难度系数成倍放大,工程量是“2008年奥运会LED舞台的10倍”。

前期测试时,有个别屏幕偶然出现了问题,在排除故障之后,专项办立即按照航天标准对全部工作进行了“归零”:所有流程从零开始,推倒重来,重新梳理,直到彻底排除所有可能的风险点。

“我们一些下游的供应商对这种‘归零’的做法一开始是非常吃惊的,不理解为什么一个小问题发生后,就要全部从头开始。”张雯雯告诉贝壳财经记者,随着工作推进,他们也开始认识到这确实是一个非常科学的管理办法,并且也都准备在未来的项目中借鉴航天的系统管理模式。

航天人成技术与艺术之间那座桥

“中国航天可以说是代表了目前我们国内最先进的科技水平。而本届奥运会闭幕式基本上全是通过科技的手段开完成创意的实现。”谈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为何能成为北京冬奥开闭幕式的技术“抓总”单位,张雯雯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冬奥开闭幕式一共四场演出,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产品或者是一套解决方案,而是横跨十多个专业的系统工程,在奥组委看来,航天系统恰恰就有能够驾驭这么大这么复杂的立体交叉工程的单位。

而除了像长征系列火箭这样的“国之重器”,以火箭院为代表的航天院所在民用科技和应用方面,也有四十多年的耕耘。让航天技术能够惠及民生,也是航天人一直在做的事情。不过,做惯了硬科技的航天团队,在面对长于艺术效果创意的导演团队时,也经历过最初的“阵痛”。火箭院技术保障负责人之一曹岭,在第一次与导演团队沟通后,发现自己“几乎一无所获”。

一个“我们确定一下规格参数吧?”的提问,得到的回答可能是:“这里要一个晶莹剔透的感觉。”

没有任务书,没有核心参数,目标变了,方法也要跟着“因地制宜”。奥运专项的同事们发现,技术与艺术间需要一座桥,航天人就是中间这座桥。面对11个大项的众多工作,火箭院冬奥专项团队先是形成技术方案,开展初样研制,再带着初样效果与导演团队沟通,然后再根据沟通结果进行方案迭代。“最初一个方案要迭代20多次,后来我们的方案可以给导演启发,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曹岭说。

开幕式上令人耳目一新的冰雪五环,在最初的设计中,原本是要用光打在五环结构上。然而,被照亮的五环要怎样呈现流光溢彩的效果,一直困扰着导演团队和专项任务团队。在打磨方案的过程中,专项任务团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五环自发光”方案,将五环设计成一个巨型显示器,进而可以呈现导演想实现的任何效果。于是,就有了这个面积143平方米、重3.2吨、厚度仅有35厘米的冰雪五环,在“鸟巢”内冉冉升起的一幕。

技术攻坚战:舞台精度误差控制在毫米级

航天人为了冬奥所付出的辛劳和汗水,更多的还隐藏在幕后。

“鸟巢”里那块面积创下世界之最的LED舞台下,是重约5000吨、近6层楼高钢结构焊成的钢铁骨骼,它支撑着舞台,并隐藏着冰立方等关键结构。“如此规模的钢结构舞台要足够稳定,需要一组横梁像手臂一样在侧面‘扶’住,但鸟巢建筑结构特殊,不允许搭建横梁。”地面舞台保障负责人赵劲彪表示。

于是,工作人员就采取逐平方米测量标高、逐块屏幕测试稳定性的方法来焊接固定钢结构。炎炎夏日,阳光炙烤下,钢结构表面温度达到五六十摄氏度,工作人员一焊就是几个小时,不少人抵着钢结构的臂膀都烫出了水泡,硬是将这座世界最大的舞台精度误差控制在毫米级。

冬奥一战,航天科技在民用领域的实力也迎来了高光时刻。但作为火箭院民用领域负责人的张雯雯坦言,自己在接受这项任务的时候,“我们首先想的还是冬奥会是国家这么重大的一项活动,在这么重要的一个历史节点,航天人能够参与进来,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

现在,摆在张雯雯们面前的,除了接下来的三场“演出”,还有全部活动结束后对相应设备的拆卸和场馆原貌的恢复。“就像积木一样,拆的时候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实拆除比搭建的过程要更加危险。”张雯雯预计,拆除和恢复工作要一直进行到今年五月份。加上其他事务,火箭院的冬奥专项估计要到六月份才能结束。

直到又一个炎炎夏日来临时,航天人以冰雪为名的奥运之旅,才算画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许诺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柳宝庆

关键词: 开闭幕式幕后航天人:冬奥会导演团队负责精彩 我们负责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