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尽管监管日趋严格、舆论日趋反感,但快递不送上门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在调查中,“不放快递柜根本送不完”是其中重要原因。
近日公开征求意见的《快递市场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已经规定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未经用户同意,不得代为确认收到快件,不得擅自将快件投递到智能快递箱、快递服务站等快递末端服务设施。如有违反,直接责任人员将会面临最高3000元的罚款,快递企业面临的罚款高达3万元。但由于尚在征求意见阶段,并未产生现实效力。
不过今后各项规章能否彻底扭转送不上门的现象,仍是值得掂量的。2021年我国快递业务量突破1000亿件,也就是一天近3亿件。考虑到送不上门的普遍性,由此产生的纠纷也可能是天量的。届时,监管机制如何去应对这种局面,应该做好未雨绸缪。
从媒体的调查中可以看到,出现这种现象并不是快递员“不敬业”这么简单。正如前面提到的,有快递员称“不放快递柜根本送不完”,而且使用快递柜也是要付费的,“我们也不想放快递柜,扣的都是自己的钱”。无可回避,快递柜已经成了常见的行业图景,它的存在有着自洽的逻辑。
快递员宁愿自掏腰包、冒着被投诉的风险,也要放快递柜,这自然是因为放快递柜更划算。快递柜有固定位置,相比挨家挨户上门效率更高,同时,也降低了确认用户是否在家的时间和通信成本。无论人们喜不喜欢、乐不乐意,都应当承认快递柜的合理性,它本身是效率膨胀之后的创新。
而快递行业的发展,也是围绕效率最大化来推进的,由此也就出现了“不放快递柜根本送不完”的现象:既然快递柜可以提升效率,快递量自然相应叠加,以至于出现首选快递柜的局面。
现在的问题是,快递送不上门,会不会成为常态?我们现有对“快递不送上门”的批判,都是建立在送货上门“天经地义”的基础上的。然而随着快递量和相应成本的变化,这个理所当然的基础,不会一直稳固。
以现有的快递体量和消费者对送货时长的预估,快递必须上门,就必然要付出成本。这可能体现为快递单价上涨、送货时间延长,甚至是监管力量的极大投入,这都是一种成本。
那么问题来了,社会公众能不能在“市场经济没有免费午餐”的常识之上,去讨论、接受这种成本。我们希望快递小哥有更好的待遇、更轻松的工作条件,又希望快递又早又快地送到自己手上,还希望快递价格能越来越便宜,这些方向不同的目标,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同时实现?
对“快递送不上门”的现象,不宜停留在情绪化的批判层面,应该直面背后的现实和规律。对于快递企业来说,应该提供多重选择与充分的情况告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不能擅自变动运输合同条款。而对于消费者来说,也不妨有充分的心理建设,当选项增多、价格浮动,自己的接受区间到底在哪。
当然,永远要相信终极裁判——市场。如果“送不上门”确实引发了如潮的用脚投票,企业自然会被抛弃,快递行业的规则也就自然而然更明确了。
热点视频推荐
更多内容
关注“光明时评”微信视频号
来源:光明时评
责编:王子墨
编辑:王远方 张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