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孙岱
近日,网传某公司在办公室内给每个工位一对一安装了摄像头。成排摄像头从天花板延伸下来,悬在桌面不远处,显得十分压抑。如此夸张的监控方式,在网上引发热议。
(资料图片)
该写字楼租赁人员回应称,此为一家游戏研发公司,安装摄像头系防止游戏泄密,由于引起误解决定拆除。
这样的监控形式,引来网友的反感和抵制,同时也让许多打工人心中五味杂陈。工位前悬挂摄像头,员工的所有行为动作在管理者的显示器面前一览无余,光看画面就已经充满窒息感。这或许已经远远超过了一家游戏研发公司出于防止数据泄密的需要。
近年来,有关职场监控的纠纷时有出现。一些企业以防止员工“摸鱼”、泄密为由,采用智能手段监控员工手机流量、员工网络使用情况,更有甚者向员工发放“黑科技”产品,采集隐私数据等等。
从人力监工到智能化监控,企业管理者总是希望通过智能监控手段监测员工的行为动向,从而实现高效管理。企业出于成本管理抑或效益因素考虑,获取、收集员工部分个人信息,本无可厚非。但这不等同于企业可以随意采集、挖掘员工的个人隐私,监控仍需守住法律底线。
公司对员工的个人信息有知情权,相应地,员工也享有隐私权。在员工的工位前安装一对一摄像头,这一行为也涉嫌超范围、过度收集个人信息。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相关规定,收集、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应当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不得过度收集使用个人信息。
也就是说,企业在超过行业所“必需”的范围进行监管行为,已经涉嫌违法。企业确有管理员工的权力,但员工的隐私亦不容侵犯。员工并非机器人,在工作场所也有适当休息的权利。如此“怼脸拍摄”,员工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摄像头记录下来,如此简单粗暴、有伤人性化的监管措施,并不值得提倡。
个人的隐私与信息安全如何保障,成为近年来的热门话题。在智能监测技术广泛应用的大数据时代,人们往往有一种数据“被迫公开”的无力感。在这一问题上,员工与企业之间,企业管理与员工隐私的边界,时常让人觉得模糊。企业对员工信息的监测和收集行为是否为工作管理所必须,仍需结合实际情况来研判。
但无论出于何种目的,企业在员工的工作时间、地点进行监管,都要以尊重为前提,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结合实际来探索。即使与工作内容有关,对员工的监控也要满足必要性条件,尽量减少矛盾发生。一定程度的监管确能提升工作效率,但过于严苛的方式也可能引起员工的消极情绪,降低工作积极性。
企业政策可以从严,也要给足人性化的关怀空间。一个新的监管方案的实施,除了要严守法律、道德底线,更要在方式方法、程度范围上斟酌拿捏。给予员工尊重和信任,给予劳动者更多的私人空间,采取让企业和员工双赢的方式,更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那些过于“硬核”的监管理念,是时候转变了。
热点视频推荐
更多内容
关注“光明时评”微信视频号
关注“光明日报”微信视频号
文字:孙岱
图片:网络
朗诵:王茜
责编:张永群
编辑:孙岱 邢妍妍
关键词: 工位安装1对1摄像头大可不必 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