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IT >

北京市消协调查还原“大数据杀熟”真相

时间:2022-03-01 15:20:43       来源:腾讯网

互联网“大数据杀熟”有多严重?3月1日,北京市消协官网发布《北京市消协发布互联网消费大数据“杀熟”问题调查结果》(简称《大数据杀熟调查》),从中,我们或可了解到真实的“大数据杀熟”情况。

该调查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网络问卷调查。自2021年11月1日启动,截止至2021年11月11日,通过“北京消协”微信、北京市消费者协会网以及消费者网等渠道,共计收回有效调查问卷4186份。

网络问卷调查结果基本认定“大数据杀熟”普遍存在。《大数据杀熟调查》中包含的部分数据:

1. 超八成(82.37%)受访者认为大数据“杀熟”现象非常普遍或普遍,仅有极少数(1.29%)受访者认为大数据“杀熟”现象不普遍或根本不存在。

2. 有八成多(86.91%)受访者表示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

3. 八成多(82.44%)受访者表示在网络购物过程中遭遇过大数据“杀熟”,七成多(76.85%)受访者在在线旅游消费中遭遇过大数据“杀熟”,反映在网络外卖(66.96%)和网络打车(63.00%)消费过程中遭遇大数据“杀熟”的受访者均达到六成多。

4. 八成多(85.38%)受访者认为大数据“杀熟”主要体现为同一时间不同用户购买相同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不同,近八成(79.98%)受访者认为主要体现为多次浏览后价格自动上涨,七成多(75.80%)受访者认为主要体现为不同用户享有不同打折优惠形式,近七成(69.37%)受访者认为主要体现为隐藏或不送老用户优惠券,六成多(62.26%)受访者认为主要体现为根据用户特点提供特定商品或服务,还有部分受访者认为体现为手机配置不同价格不同、默认勾选之前购买过的服务、不买时送优惠券买时却没有等形式。

5. 九成多(92.33%)受访者认为企业利用大数据“杀熟”是为了开展差异化营销,而认为是为用户推荐合适商品(服务)和为用户节省选择成本的受访者却很少,占比分别为17.27%和15.67%。

6. 九成多(92.02%)受访者都认为大数据“杀熟”会扰乱市场竞争秩序;八成多(84.64%)受访者认为大数据“杀熟”会透支消费者信任,降低企业信誉;七成多(75.80%)受访者认为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商业信誉;近四成(37.70%)受访者认为大数据“杀熟”还会降低用户忠诚度。

7. 近九成(89.56%)受访者认为大数据“杀熟”会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其中,超八成(80.65%)受访者认为侵犯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六成多(66.13%)受访者认为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超过一半(51.51%)受访者认为侵犯了消费者的选择权,还有三成多(37.82%)受访者认为侵犯了消费者的隐私权。

8. 关于大数据“杀熟”屡禁不止的原因,有近九成(88.01%)受访者认为是监管手段跟不上,同时认为是隐蔽性太强(85.95%)、相关法规不健全(82.32%)的受访者也均达到了八成多,此外还有近八成(79.53%)受访者认为是不容易取证。

9. 如何规范和治理大数据“杀熟”问题,九成多(92.43%)受访者认为应进一步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八成多(86.65%)受访者认为应通过完善立法加大个人信息保护力度,超七成(70.97%)受访者认为应该加强企业自律,还有六成多(65.60%)受访者认为应该提升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

看了以上调查,是不是觉得“大数据杀熟”现象普遍存在,已经到了“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阶段了?真是这样吗?

幸好,北京市消协不是只看网络问卷的调查结果,他们还做了“消费体验”

消费体验方式:选取了16个消费者常用的电子商务平台,共完成32个模拟消费体验调查样本。

消费体验结果:

1. 32个模拟消费体验样本中,有18个样本新老用户账户的价格一致(超过一半)。

2. 有14个样本新老账户的价格不一致。其中,

(1)大多数样本是因为打折或优惠力度不同导致最后成交价格不同(这说明调查者认为这部分不属于“大数据杀熟”)。

(2)发现了两个“杀熟”样本:

“杀熟”样本一:飞猪旅行。

体验人员分别通过新、老用户账号同时在飞猪旅行app上预订同一日期“宋城千古情(贵宾票)+灵隐飞来峰(大门票)成人票”时,老用户账号显示价格360元,享受飞猪红包10元,优惠后价格为350元;而新用户账号显示价格355元,不享受任何优惠,新、老用户账号显示价格不同,享受优惠也不同。

流程审计:新老用户账号显示价格不同,这可能有种种原因,但结果显示,老用户只需350元,新用户需要355元,新用户价格更高,这怎么也不算“大数据杀熟”吧?

“杀熟”样本二:饿了么。

体验人员分别通过新、老用户两个账号同时在饿了么平台订购同一饭店的同样饭菜,老用户账号不仅比新用户账号少了7元“双重补贴”红包,而且配送费也比新用户少优惠0.4元。

流程审计:老用户比新用户贵了两项,一是7元的“双重补贴”,二是配送费多花了0.4元。这是唯一体验到的老用户资费贵的。如果7元的“双重补贴”是明确的新用户促销的话,老用户是认可的。记得饿了么刚推出时,在中关村,新用户可以1元吃五天的早餐,我常用美团买菜,进入美团后,经常看到0.01元可消费价格最高2、3十元的餐饮服务,这明显是“美团外卖”的“拉新”行为。这种“拉新”行为出现在不少服务中,昨天去某餐馆吃饭,用小程序点餐,由于是首单,官方送了价值8元的饮料。这也不属于“大数据杀熟”吧?

从上面内容看,北京市消协体验了16个平台的32个模拟消费体验样本,18个新老用户价格一致,其他大部分为“打折或优惠力度不同导致最后成交价格不同”,只发现两例“大数据杀熟”样本。样本一,“飞猪旅行”,老用户标价高于新用户,但实际支付费用比新用户少5元。样本二,“饿了么”,除了新用户促销外,老用户还比新用户多支付了0.4元的配送费。也就是说,在实际体验中,基本没有发现“大数据杀熟”现象

流程审计:

1. 互联网服务中充斥着各种营销,既有老用户促销、多件促销、满金额促销、星级用户促销,也有面向新用户的“拉新”营销,新老用户出现价格差异在所难免。

2. 不能否认“大数据杀熟”存在,一定有不良的商家,利用掌握的用户使用习惯不当得利。

3. 但说“大数据杀熟”普遍存在,肯定是误解。就像北京市消协实际模拟用户购买基本没发现“大数据杀熟”现象。试想想,一个平台吸引新用户花了不少钱,难道就是希望让这些用户有不好的感受再把他们赶跑?这不是傻吗?

4. 网络调查与模拟消费体验调查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有多方面的原因,(1)不清晰的概念,(2)不透明的定价,(3)媒体、机构、评论员的“丑化”,(4)部分商家“杀熟”行为被舆论放大。

5. 为“大数据”辩解一下,这种新老用户的价格差异,根本不需要“大数据分析”。“大数据分析”大多用在用户行为分析,目的是提高用户的“重复购买”,从而提高用户的贡献总额,无论是美团、饿了么,还是拼多多、滴滴打车,以及其他互联网平台,“大数据分析”的目的大都如此。

6. 说到“大数据杀熟”,就不得不提“过度的新用户促销”,这在一些互联网平台中存在,但电信运营商套餐体现更为明显。例如,一个套餐,预存XXX元两年内半价优惠,两年后恢复原价(如果是提速降费的两年,运营商的平均流量收入可能下降超过40%)。可想而知,两年后,用户看到话单后是什么感受。

关键词: 北京市消协调查还原大数据杀熟真相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