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IT >

互联网医疗“最严监管”细则落地半年,三巨头业绩怎样了?

时间:2022-04-02 17:50:20       来源:腾讯网

互联网医疗走过了风云变幻的2021年。

近日,互联网医疗巨头纷纷披露2021年财报,时值“最严监管”的互联网医疗细则落地近半年,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几何?

“最严监管”细则出台,互联网医疗巨头市值缩水

经过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线上就医的市场教育,近两年互联网医疗健康市场一直处于高速发展期。据国家卫健委统计,2021年上半年,国内互联网医院的登记数,累计已突破1600家。若斯特沙利文预测,到2025年,中国互联网医疗健康市场规模,将快速增长至1.5万亿元,渗透率将从2020年的4.3%提升至13.2%。

在去年奥一新闻“互联网医疗平台”测评报道中发现,个别平台存在就诊过程简单、处方药开具随意、执业医师资质参差不齐等乱象。2021年10月,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发布《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直指报道中互联网医疗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灰色地带:AI开具处方、先买药后补方、线上药品回扣等,也进一步划清医疗、医药和科技服务之间的边界,要求互联网医疗最大程度地与实体诊疗“同质量、同监管”。这份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监管细则,还提出人工智能软件等不得冒用、替代医师本人接诊,同时要求对医疗机构建立评价和退出机制,并要求依托实体医疗机构单独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互联网医院,每年校验1次。可以说,征求意见稿给互联网医疗行业迎来全新的挑战,意味着行业“野蛮生长”时代即将结束。

图源:卫健委医政医改局官网

广东省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副会长、南方所医药经济报副总经理徐小良认为,近两年由于疫情的激发,互联网医院的建设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的出台,在正本清源的同时,对整个市场稍有降温作用。确实,二级市场也对此做出反应。京东健康(06618.HK)、阿里健康(00214.HK)、平安好医生(01822.HK)三家互联网医疗巨头自去年第二季度开始开启了走跌模式。与2021年股价高点相比,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互联网医疗行业三巨头市值持续缩水。据统计,三家企业过去一年的股价跌幅分别为59%、70%和71%。

巨头披露财报 亏损局面持续

3月28日,京东健康发布2021年财报。财报显示,京东健康2021年收入306.8亿元,同比增长58.3%。净亏损从去年同期的172.35亿元,收窄至10.73亿元;更早前,3月15日,平安健康(原平安好医生)发布2021年财报。财报显示,2021年营收73.34亿元,同比增长6.8%。净亏损从去年同期的9.49亿元,扩大到15.39亿元。京东健康的亏损幅度有所收窄,而平安健康则亏损扩大。在去年11月,阿里健康则发布了截至9月30日的年中报,财报披露,阿里健康收入为93.6亿元,同比增长30.7%;期内亏损2.32亿元,上年同期期内盈利2.79亿元;经调整后亏损2.83亿元,上年同期盈利4.36亿元。

图源:京东健康2021年财报

图源:平安健康2021年财报

在最严新规与医药市场普遍遇冷的双重作用下,亏钱不息的互联网医疗三巨头,陷入了“船大难掉头”的困境。

从年报看,阿里健康、京东健康自带的电商基因使得其难逃靠“卖药”挣钱的设定。年报数据显示,医药及健康商品销售收入仍是京东健康总营收的主要来源。2021年,京东健康商品收入261.77亿元,同比增长56.1%,占总收入的85.3%;去年4-9月,阿里健康医药自营业务实现收入约81亿元,同比增长34.5%,在总营收中占比近87%。其中以“阿里健康”品牌运营的自营药房药品收入占比达到64%,处方药业务收入增长127.3%。

为了极力摆脱“卖药”设定,京东健康过去一年在探索靠“服务”挣钱。年报显示,在线上平台、数字化营销及其他服务所得服务方面,京东健康2021年的收入为45亿元,较2020年的26亿元增加19亿元,增幅为72.7%。业绩增长原因为数字化营销服务费增加,平台上的广告主数量增加,线上平台的第三方商家的销量及数量增加,使得佣金及平台使用费增加;平安健康也在寻求业务模式的突破。年报显示,2021年,平安健康进行了业务架构调整,原有的医疗服务、消费医疗、在线商城、健康管理和互动四大板块,整合为医疗服务、健康服务两大业务。消费医疗、在线商城业务、健康管理和互动三大板块合并为健康服务。

总体来看,互联网医疗第一波红利期已过,急需寻找新增长点。

“第二梯队”选手亏损闯IPO

在三巨头调整业务模式的同时,一批避开电商模式、专注于打造互联网医疗服务的第二梯队企业,开始了前仆后继的IPO之路。

2021年,医渡科技、医脉通成功登陆港交所,微医、智云健康、圆心科技、叮咚健康、科亚医疗也纷纷递交上市申请书。这些IPO企业在互联网医疗概念之下,均在不同细分领域有所作为,如科亚医疗就以AI技术切入互联网医疗行业,叮咚健康则谋划通过建造线下“智慧药房”打造盈利空间。

但从招股书看,这些第二梯队的互联网医疗企业同样处于亏损状态。

以腾讯系医疗公司圆心科技为例,招股书显示,公司2018-2020年的期内亏损(净亏损)分别为1.18亿元、2.01亿元和3.63亿元,2021年前8个月的期内亏损为4.62亿,三年多时间里累计亏去了11.44亿元;叮咚健康的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1年,公司分别录得营业收入12.76亿元、22.29亿元和36.79亿元,同期净亏损分别为2.74亿元、9.20亿元和15.99亿元,三年累计净亏损高达27.93亿元;微医招股说明书显示,2018-2020年微医年内亏损分别为40.52亿元、19.37亿元和19.14亿元,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4.15亿元、7.57亿元和8.69亿元。微医三年内亏损80亿元。

徐小良认为,从互联网医院业态模式看,最开始医院牌照的费用、软件信息系统的建设、医生资源的号召凝聚等各方面的额成本投入都会比较高。而由于平台最初需要通过取得用户信任打开市场,因此最初在诊疗服务上并不能有很高的收费,因此会出现“入不敷出”的现状。“他们也会从背后的产品角度去变现,例如相关药品的销售等。”在徐小良看来,互联网医疗整个商业模式的落地变现,需要通过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进而形成闭环,才能继续往前走。

大众与资本对于互联网医疗的期待绝不仅是一个“卖药”平台,未来在竞争者激烈的赛道上,互联网医疗如何讲好商业故事,值得期待。

奥一新闻记者 林诗妍

关键词: 互联网医疗最严监管细则落地半年 三巨头业绩怎样了